新闻直通

近零碳社区:我们的未来生活方式

2022-07-08 11:18:47 mana 883

近零碳社区:我们的未来生活方式

近零碳社区已被大湾区多个城市排入日程表 本报记者带你深入解读近零碳社区
王纳
图片关键词
用“黑”科技打造的近零碳小楼。
图片关键词
社区里的太阳能椅,手机摆在上面就可充电。
图片关键词
社区里的运动单车,动能可以给路灯供电。
图片关键词
太阳能停车场效果图。
图片关键词
新桥世居客家围屋进行了修缮及活化利用。

  大湾区 大未来

  近零碳社区,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成了热词,多个城市都把探索近零碳社区列入了日程表。究竟近零碳社区是什么样子?

  “毫无疑问,近零碳社区就是我们未来生活的样子!”一名工作人员站在一栋小楼前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深圳龙岗坪地的新桥世居,这个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如今成了深圳首个近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社区。所谓近零碳社区,就是社区的碳排放量无限接近零。记者看到,这里的每一个生活场景都用减碳技术进行了重新设计,楼顶发电、室内节能、垃圾回收再生……社区不仅能给居民提供充足的绿色能源,还能实现余电上网(电网)。

  众所周知,现代气候变化的主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改变居民生活模式对“双碳”目标实现意义重大。如果说“双碳”是一场大考,那么近零碳社区就是考卷里的一篇作文,而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正在共同发力写好这个篇章。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走进近零碳社区】

  用“黑”科技重塑生活场景

  深圳首个近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示范社区位于龙岗坪地新桥世居客家围屋,占地约3.6万平方米。该客家围屋已有200多年历史,曾被评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这是华侨城深东集团联合龙岗区城投,根据龙岗区政府的要求,对传统客家围屋房屋进行修缮及活化利用的项目。

  走进新桥世居客家围屋,门前的大水塘、方形的土楼、透亮的天井……一股浓郁的客家围屋味道扑面而来。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社区里住户约400人。根据碳排查数据,改造前社区范围内一年碳排放量约630吨,而经过改造后,减碳比例将近80%。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居民们都不愿意把房子拿出来接受免费的改造,我们好说歹说才说服了其中一户人家。现在,大家看到有这么好的效果,都委托社区负责人来打听,什么时候能够多改造几套房子。”

  记者在一栋二层客家风格小楼看到,小楼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砖墙结构,屋顶为木梁瓦片结构,如今已经被改造为光伏发电屋顶,室内能源全是利用光伏发电。家中所有家电都连入手机APP,可以实时查看发电信息、收益、减排效果等数据,生活场景里所有细节都跟排碳联系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小楼的垃圾回收。生活污水过滤后,可用来浇灌楼下的菜园;生活垃圾经过分类,对厨余湿垃圾进行生物发酵变成有机肥,还可以用于菜园土壤改良和追肥。居民实现有机蔬菜的自给自足。

  记者看到,另一栋宿舍楼更是使用了大量减碳“黑”科技。比如通过屋顶光伏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幕墙、太阳能光热+空气能热泵热水改造来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高效油烟净化系统、一级能耗变频空调系统来实现机电节能改造;采用建筑墙面保温砂浆、节能铝合金窗等技术实现室内节能改造等。简而言之,就是“楼顶发电、室内节能”,整栋楼仿佛一个保温箱子,可实现冬暖夏凉,同时,每天白天多余的热量还可以保存到晚上用。

  可用清洁能源余电还可上网

  走在社区里,记者发现处处都有对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场景,所发电量都采用“社区网内自行消纳、余电上网”模式。

  比如社区里的太阳能椅,椅面是光伏板,可以吸收和储备太阳能,把手机往椅子上随便一放就可以充电;太阳能伞,伞面就是光伏板,平时也可以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开合收放;太阳能长廊,160米长的长廊,屋顶全是光伏板,光伏发电面积523平方米,年均发电量约12万度,每年减碳88吨……

  而让记者印象最深的当数光伏停车场,这个停车场约能容纳50辆车,提供8个充电桩,光伏发电面积1026平方米,年均发电量约24万度,每年减碳190吨。

  通过数字化运营培养低碳生活习惯

  据介绍,社区以真实居民楼及居民生活为基础,通过硬件提升和软件引导实现社区近零碳化。

  这一切低碳运营的背后,是整个社区的智慧大脑——智碳中心。这也是全国首个近零碳智慧管理平台。它可以实时在线管控社区能源、设备以及监测碳排放情况,大屏数据为即时的社区碳排放、光伏发电量等数据。

  能源监测数据的获取是基于个人碳账户的建立,而个人碳账户是社区的一大亮点。进入个人碳账户界面可以清楚看到个人碳积分、碳排放量以及减碳量,用户可以通过参与平台发起的活动获取碳积分,碳积分可以用于商城进行商品兑换,鼓励用户低碳行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个碳积分平台,我们希望能够让居民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好处,逐渐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华侨城深东集团总规划师白鹂表示:“我们在实践中创新性地提出了‘零碳模式+零碳技术+零碳运营’的零碳思维模型,以三个维度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实践中运用的零碳方法及策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专家观点】

  可制定近零碳社区标准规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零碳社区是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设施、智慧管理体系降低外部能源消耗,通过居民绿色消费、公交出行、垃圾分类处理等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相关资源的消耗,从而实现社区的近零碳排放。

  居民的碳减排不容忽视,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通过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可以为近零碳社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韦福雷建议,政府在推动近零碳社区过程中,可建立具体的场景,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发力。相关政府部门可制定近零碳社区标准规范,并对相关减排成效进行计量、核算,及时向公众公布。同时,建立近零碳社区个人减排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企业应走向零碳城市建设和运营

  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龙岗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张亚龙表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挑战不小,我国企业要共同布局未来三十年发展“蓝海”,拥抱百万亿级的“双碳”赛道。

  张亚龙表示,目前,近零碳排放区已经成为企业入局“双碳”赛道的切口,碳中和也将成为企业新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应该坚定走向零碳城市建设和运营。其中,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传统“双碳”技术高度集成,结合大数据和云平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精准化等多个优势,成为“双碳”赛道中的新亮点。

  【城市扫描】

  广州: 探索社区近零排放转型路径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近日透露,广州将聚焦社区层面低碳规划设计,探索社区近零排放转型路径,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90%以上。

  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以可落地、可推广为导向,广州市将以规划引领,推动新建及既有社区近零碳转型。

  广州市鼓励分布式能源发展,通过建筑被动式设计、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系统应用,最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深圳:首批试点1年将减碳超12万吨

  记者近日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1年底,深圳发布《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

  据介绍,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旨在通过综合利用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先进的碳减排技术,将不同类型的试点项目,打造成全国领先的近零碳排放综合性示范工程。深圳第一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共有28个。

  据介绍,经初步测算,深圳第一批试点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可降低约45%的碳排放量,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3万吨。近期,深圳已启动了第二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申报。

  珠海横琴:探讨建设零碳岛的实现路径

  6月,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办了“引领大湾区智慧能源创新、共谱零碳岛粤澳深合乐章”座谈会,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建设横琴零碳岛的实现路径。

  据悉,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和国家电投集团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形成和创建国家智慧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的研发实体,共同推动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高端人才和项目引进。此外,双方还同意以国家智慧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驱动生态文明标杆建设,将横琴打造成零碳岛,推动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示范落地。

  中山:打造省内首个社区类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

  在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成为广东省首个社区类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把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自2015年开始,北区社区开始积极进行低碳化改造,目前已经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社区农园、智能垃圾回收机、低碳驿站、充电桩、雨水回收站等低碳设施。

  居民麦建权在家中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他说以前自家每月电费达到五六百元,如今每月能够节省花销约150元。此外,社区还引入智能垃圾回收机,该系统将可回收物分为12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市场价格。

  据介绍,社区各类低碳设施设备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吨,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达21.5%,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知晓率、准确率达71%,回收物达9.6吨,社区成功入选首批省级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