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零碳示范园区

2021-08-07 22:30:22 mana 731


编者语:

绿色技术银行公众号推出绿智评专栏,本专栏将邀请绿色技术银行领导小组及协调小组成员、绿色领域相关专家等,针对绿色领域热点、政策、金融及相关技术创新等展开专题讨论及评析,汇聚智慧,宣传绿色理念。

马骏


图片关键词

绿色技术银行研究院顾问,现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曾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投资策略师、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经济学家等职务。
图片关键词


作者寄语:

希望绿色技术银行能在对接绿色低碳科技与金融资源、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孵化绿色科技企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双碳”目标的落地,需要在能源、产业、能效、技术和体制机制等领域的全面创新,而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园区则是推动系统性规划和创新的重要抓手和引擎。本零碳示范园是以“零碳”为建设理念,以特定低碳、零碳、负碳产业为载体,聚集资金、政策、信息、人才等各类优势资源的一种地区发展模式的尝试。本文就零碳园区的内涵、国内外经验和建设规划要点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零碳园区的若干政策建议。


01

图片关键词

零碳示范园区的内涵解读

广义上理解,园区是依托于区域内优势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产城融合发展空间。按照功能导向定位,包括制造园区、科创园区、物流仓储园区、研发基地、企业集团园区、创意园区、游乐园区、农业园区、林业发展区、旅游休憩海岛、综合商业区,以及行政办公区、大学城和相对封闭的居住社区等各类产业或生活园区。

零碳示范园是指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净零(碳中和)的园区。温室气体涵盖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六种污染物。零碳示范园建设是通过综合利用可再生电力、零碳能源、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绿色交通、零废弃物等具有经济可行性的适宜技术、方法和模式,以及增加生态碳汇及CCUS、绿证和碳减排量购买等市场交易机制等实现园区核算边界内温室气体的零排放。

零碳示范园建设是推动零碳技术示范应用和零碳项目快速落地、赋能园区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控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载体。零碳示范园对系统性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区域“碳达峰”向“碳中和”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02

图片关键词

零碳示范园建设的政策支持和优先省市

碳中和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各省市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循序渐进地推进。部分部委和省市已经提出将零碳示范园区作为重要抓手,推进碳中和关键技术、产业、重要制度安排和政策等相关研究和落地工作。2020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探索建设“碳中和”示范园区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并将“总绿地率”、“园区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等衡量园区碳排放温室气体总量变化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近期发布的《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创建“零碳”示范试点工程,并制定相关建设方案、实施指南和政策支持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其他四部门共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信贷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正面清单,支持省级“零碳”试点单位。

近些年,许多省市相继开展了各类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工作,在制度建设、技术研发和应用、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做法,有条件和能力建设整合已有低碳发展优势,建立各具特点的零碳示范园。据不完全统计,自“十二五”以来,我国相继开展了低碳省市、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智慧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工业低碳转型发展、无废城市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碳普惠制、低碳产品认证、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绿色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等几十项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试点示范。

我国已有部分省市明确承诺将领先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这些地区可以通过零碳园区建设推进区域碳中和工作,形成全国示范效应。这些省份既包括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和天津等发达省份;也有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的省份,如海南、西藏和青海等。

零碳示范园是对各类试点示范实践的整合、创新和发展,是锚定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园区升级版。应鼓励各类绿色低碳示范试点所在省市以及锚定碳中和省市在继续深化各类试点基础上,选择重点园区因地制宜开展各类零碳示范园建设,以多点突破方式,支持区域碳中和工作。


03

图片关键词

零碳示范园建设的国内外经验

由于各领域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城镇、园区、单体建筑、项目等层面实现零碳目标,已经是兼具经济性和可实施性的现,并且在国际国内都可借鉴的经验。

(一)国际经验

在国际上,有数百个城市在研究或已提出净零碳排放目标及愿景。欧美国家在零碳城市和零碳园区建设领域引领全球行动,如欧盟正在零能耗建筑基础上推进零能耗/零碳园区社区工作,美国提出 “零碳排放行动计划” 等。

德国柏林欧瑞府能源科技园是都市零碳园区建设的欧洲样本。园区基本做到能源供应、建筑和交通等近零碳排放,2014年完成了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2045年二氧化碳相对于1990年减排80%的目标。园区建设规划始于2008年,占地约55,000平方米,容纳了150家多家企业、机构和初创公司,近5000人工作于此。园区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转热、电转冷技术、废旧动力电池储能技术等构建零碳综合能源供给站。在区域内构建智能微网,以最经济节能生态方式实现电力供需匹配。园区内所有新建建筑都采用创新型建筑技术,配置建筑能源自动管控系统,获得LEED铂金认证,符合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住宅能效55标准——相当于德国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基准建筑能耗的55%。园区内交通道路系统仅向电动汽车、自行车和行人开放,并持续加大充电设施和共享出行建设。园区围绕零碳理念规划建设,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二)国内实践

我国也有近零碳排放区园区建设,也有一些零碳能源供应、零碳公交或者零碳建筑等项目层面的试点,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园区还很少。“十三五”时期,在低碳试点省市、低碳社区试点基础上我国继续推动近零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工程涉及到工矿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社区、校园、商业、景区、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目前绝大多数试点示范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碳汇模式,还没有真正承诺零碳排放目标的零碳园区。

进入“十四五”时期,零碳示范园建设在国内快速推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启动了我国零碳建筑标准的编制组,重庆、浙江、上海、青岛、雄安等地都开始规划零碳示范园区。2021年年初,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正式公布了该区域的《零碳新城建设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领先的零碳新城,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零碳新城。金风科技北京亦庄智慧园区通过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绿证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综合解决方案成为我国首个由北京绿色交易所认定的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


04

图片关键词

零碳示范园区的七大要素

零碳示范园是各类具有竞争力的零碳技术和项目的重要载体,通过不同领域的零碳技术、产品、项目和模式的高度融合、相互渗透,为零碳产业形成提供示范和应用平台。具体来讲,零碳园区建设要点主要包括七大重点领域的产品、技术、制度和模式的应用推广。

第一、零碳电力和零碳能源。结合园区所在区域及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发展分布式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零碳发电技术,太阳能采暖、热泵、蓄热式电锅炉和氢能等零碳供热技术和储能技术满足园区内热、冷、电需求,推进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站和智能微电网建设;

第二、零碳产业。对园区企业和项目进行零碳门槛管理。发展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相互耦合的资源能源减量利用、梯级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和生产模式。推广和应用零碳制造装备和工艺,尽可能减少生产工艺过程排放。

第三、零碳交通。在园区内构建“以电为中心”的交通出行模式,鼓励园区内企业和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智能高效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并同园区内智能微电网协同优化运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有利于绿色出行(公交、步行和自行车)、智能共享出行方式的园区公共智能交通网络。

第四、零碳建筑。园区内新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和住宅建筑中绝大多数都执行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在园区内打造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采用建筑用能智慧管理体系,推动商业服务和居民生活电气化,推广使用节能智能家电、办公设备和绿色照明等。

第五、零废弃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园区管理方、运营方、企业、居民、访客纳入生活废弃物管理策略,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应用“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设施终端,实现园区100%垃圾精细化分类等;

第六、园区生态绿地碳汇。合理布局园区绿地空间形态、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本地植被群落、增加非硬化土壤面积等,提高园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能力;

第七、零碳制度和体制机制。制定零碳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和指标体系、建立相关标准规范、认证评价和动态监测等制度体系,建立支持零碳园区建设的财政金融支持创新渠道等。

总体而言,零碳示范园需要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突出温室气体零排放理念和承诺。有条件的省市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从土地利用形态、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能源资源利用、交通模式、园区建筑、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园区运行管理等方面探索各具特点的零碳园区的建设模式。


05

图片关键词

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的相关建议

我国有条件的省市应积极创建中国零碳园区的样本,率先制定和完善以提前实现净零碳排放为目标的规划和制度建设,对其他地区的碳中和行动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并构建与净零碳排放目标相一致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一)率先编制区域净零碳排放规划战略和路线图

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组织开展净零碳排放路线图研究,出台本地区碳中和专项规划,编制零碳示范园的实施方案、建设指南、标准和指标体系。从制度政策层面明确哪些项目和工程可实现零碳,在全国率先建立零碳项目库。零碳项目库作为绿色项目库的子集,以政府资金作为引导,建立零碳技术项目与绿色金融资本之间的对接桥梁,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的困境。

(二)选择本区域内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园区率先打造零碳示范园

“十四五”期间,低碳发展领先的各省市应选择基础良好、条件成熟、意愿强烈的不同类型园区,整合政策、资金、技术和项目开展零碳园区试点创建活动,如零碳商务区、零碳民宿、零碳康养区、零碳科技创新园等,探索适合本区域零碳园区的规划、建设、开发、运营的监管和激励制度体系。

(三)推动零碳理念和目标纳入新建园区规划建设中,建立园区企业和金融机构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下,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各省市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建设各类新区、园区和重点项目。应加强园区内重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监管制度,建立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和报告制度,构建数据信息管理平台。鼓励区域重点项目采用零碳理念,定期进行碳排放相关信息披露,作为财政和金融支持的重要指标。将绿色金融产品与碳足迹挂钩作为创新方向之一,将碳排放和碳足迹纳入区域内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建议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将银行资产的碳足迹纳入绿色银行考核,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提高高碳资产风险权重。

(四)构建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零碳园区建设的绿色财政金融激励机制、产品和服务支持体系

当地政府应争取中央各部委和所在区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等相关的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园区零碳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零碳园区建设运营,为零碳项目提供资本金、担保、贴息等支持。探索引进或新设以零碳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以PPP、股权等创新性模式参与绿色投资,围绕零碳科技和项目发展融资需求,引入更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当地金融机构应围绕该区域净零排放规划和零碳项目库构建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积极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沟通,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政策。发行政府气候债券、碳中和债券等创新绿色债券性产品。围绕三星级绿色建筑、近零碳排放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开展绿色建筑融资创新试点,探索贴标产品创新,积极落实各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任务。

零碳园区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和自愿减排碳市场交易,开展园区生态价值核算,积极开发符合国内和国外标准的碳汇项目。研究开发针对绿色办公、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的碳减排方法学,允许绿色消费的碳积分纳入绿色金融体系,创新开发相关碳资产抵押融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