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点

如何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2021-08-02 11:40:46 mana 409

图片关键词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副巡视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内涵及其实现的重大意义

碳达峰,是指一个地区或空间内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达到最大值,这里的峰值可能是一个极大值,也可能是进入了高位波动的平台期。碳中和,是指在一年内通过各种途径,如减排、植树造林等碳汇(“碳汇”一词在《京都议定书》中被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利用使之达到平衡。

主动宣示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体现了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标志着我国在气候变化上从被动应对到自主贡献的转变。与此前的碳排放目标相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加进取,措施更加明确,实现难度更大。与我国过去在气候谈判中一直强调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人均碳排放水平低等立场相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了根本转变,自加压力、以身作则的大国风范更加显现。

——是我国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后,向“保护我们唯一家园”更大目标前进的号角。

——是我国摆脱煤炭依赖、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根本之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对石油、煤炭的过度依赖。

——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变革的重要导向。碳达峰、碳中和是阶段性目标,要如期实现,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能源特别是电力行业深度脱碳,生产数量充裕且高效的清洁能源,开发碳捕获、使用和储存技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消费方式低碳化。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是保护地球家园的需要;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以满足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的需要,降低油气等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必然选择;是开发清洁高效节能环保技术、促进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能的需要;是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强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面临机遇和挑战

许多机构的研究表明,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在百万亿元规模,优化能源电力结构、发展清洁技术、转变工业结构、变革生活方式等是重点。

能源清洁化带来的机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首要任务。我国必须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大幅减少煤电,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氢能、蓄电等相应技术、产品将面临历史性机遇。

工业低碳化带来的机遇: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将努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降低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水泥等传统行业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高端装备等发展潜力巨大。

交通电动化的机遇: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交通电动化将为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的“三电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氢能、材料、设备及充电桩等辅助设施带来发展机遇。

绿色建筑带来的机遇:建筑行业要提高节能标准,发展绿色建筑。相应的绿色建筑产品、技术以及认证等服务业,以及老旧建筑绿色改造等发展空间巨大。

碳移除技术的机遇: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提高碳汇水平,潜力较大。我国植被覆盖率的绝对水平仍然较低,碳捕获、使用和储存等碳移除技术将在“国土绿化行动”中得到更广泛应用,蕴藏着巨大机遇。

另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既要发展,又要控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既要关注长期问题,也要解决紧迫的现实问题。二是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在人均能耗仅3.5吨标准煤(一些发达国家在10吨以上,节能做得较好的德国和日本也在6吨左右)的情况下,就提出并迈上碳达峰、碳中和之路,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三是我国碳中和目标的起点强度高、实现时间短,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时间。四是我国无法效仿发达国家的碳中和模式,要在总量和强度双高的背景下探索符合国情的碳达峰之路,以较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目标。

图片关键词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打好“硬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涉及生产和消费、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等方面。2021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以能源低碳化为抓手,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清洁低碳高效经济的能源体系、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合理发展天然气,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生产利用绿色氢能,提高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能力。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领域、工业生产全过程、企业管理各环节、居民生活全方位。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开展重点企业节能减污降碳行动,发展绿色园区和示范工厂,培育示范意义强、特色鲜明的“零”碳排放低碳园区。完善绿色低碳采购标准和制度,综合考虑设计、采购、生产、包装、物流、销售、回收利用等环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迈向“资源集约利用、污染物减排、环境影响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之路。

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要建设绿色低碳建筑,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实现基于电气化、光伏建筑、柔性用电系统的建筑能源系统等。

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运输方式,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扩大使用清洁绿色低碳动力汽车。

以系统观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可对电厂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等。

推广绿色低碳简约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并通过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重复利用购物袋、使用节能节水家用电器等,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坚持全国统筹,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制度,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提升碳汇增量。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风险管控,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增强新发展活力。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培育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基于数字化、5G网络、智能交通、零碳、电力和全球能源互联等新基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吸引更多的机构和人才来华发展,鼓励有实力的国内企业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将绿色金融、投资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联系起来,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构建,并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编辑: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