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骥:“十四五”地方布局碳达峰与新增长路径一致
2021-05-20 23:54:59
sisd
254
5月18日,能源基金会与中国新闻社联合举办了以“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第四期“能源中国”论坛。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分析了双碳目标下中国的新增长逻辑,分享了能源基金会对碳达峰与地方经济、地方发展关系的研究和认识。邹骥指出,中国整体已很接近达峰状态,“十四五”期间地方达峰潜力不容小觑,将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赢得更多时间。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改变财富构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搭建制度保障
双碳目标下思考新增长的逻辑主线,在于提高碳资产在国民财富中的占比。新增长故事与国民财富构成有关。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已经相对雄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服务业占比将越来越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大势所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前,中国国民财富的图景要求自然资本的存量、增量都必须显著增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投资将走向自然资本这个领域。在国家制定的双碳目标下,未来碳资产的边界会越来越大。划定了碳资产之后,应当把这个资产分配到地方,把国家13.5%的能源强度、18%的碳强度的目标分解到各个地方。在分配责任的时候也在分配权力,即自然资本的产权或者碳资产的权力。其中,应培育碳市场体系,让产权可以上市交易,交易将引向权力的实现,才能够有盈。盈利的基本原理是碳价必须高于减排的边际成本,让投资者能够从碳资产获得收益。自然资本的投资终将走向低碳技术,技术创新接踵而来,其主战场将在产业发展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力下形成。在这个新增长故事中,需要基础设施、数据、信息、相应的规则与公共政策共力,即以信息与规制作为建设政策的基础设施。同时,以控制减碳成本的碳税体系、控制碳总量的排放交易为核心的税费与碳市场的政策体系尤为重要。能源基金会傅莎博士和王志高博士联合专家团队对地方碳排放立场的轨迹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碳达峰本质上属经济概念,是一个经济体能源相关CO2排放轨迹达峰的变化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升级、能源结构不断低碳化的经济现代化过程。碳达峰乃至碳中和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四个:碳强度、能源强度、人均GDP、人口。影响碳排放的高低走向要看能源结构和单位GDP的能耗,而单位GDP的能耗背后又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人均GDP会变化:达峰之前人均GDP越高、排放也越高;达峰之后人均GDP越高、排放越低。人口这个因素比较复杂,假设在可预见的几十年里,人口总量结构发生变化、但总量大体上稳定,即可得出如何控制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反映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情况,大部分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20,000-25,000美元的时候达峰。在模拟轨迹中,中国峰值会比发达国家来得早,人均GDP在14,000美元左右就能达到峰值,峰值水平总体上低于所示的发达国家的水平。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态势
以上可将其归结为发展路径的创新,然而实现此路径发展创新不容易。全国主要省市的库兹涅茨曲线情况各异。内蒙、新疆、甘肃、宁夏、山西、京津冀地区人均碳排放与碳强度仍然较高。然而从各地区碳排放达峰态势(按人均GDP分组的库兹涅兹曲线)来看,中国已经很接近碳达峰状态。目前,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有13个省市的碳排放约占当前排放量的40%,已经实现碳达峰;还有10个省市的碳排放也约占当前排放量的40%,接近碳达峰;另外7个省市的碳排放还在继续增长,约占当前排放量的20%。根据这一推断,中国可以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在“十四五”末年,经过艰苦的努力完全有希望提前和超额完成目标,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有望控制在103亿吨。各省区市碳达峰情况及趋势
“十四五”期间地方争取胜利完成达峰任务,将为其后的碳中和争取更多时间,基于上述的研究和判断,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畅想:首先,在宏观上按照地区的空间、区位、能源资源的禀赋及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在全国统筹优化不同地区在发展、能源资源和产业方面的功能,确定能源供给地区和品种的布局,确定能源跨区输送的通道通量和路径分布。第二,在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中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第四,继续深化并加速土地制度的改革,减少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第五,关注碳市场发展对多样化区域分布的高碳产业和低碳产业的影响,有序推进通过碳定价让市场配置碳资产的改革。第六,关注公平有序的低碳转型,对于转型中出现的地方财政稳定、就业转型和民生保障问题统筹考虑。最后,支持地方建设,加强指导和帮扶,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地方与国际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