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国新办举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情况吹风会图文实录

2021-04-29 09:19:53 sisd 213
2021-04-27 | 来源: 国新网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徐想 摄)

寿小丽(徐想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吹风会,近期大家对气候变化都高度关注,今天我们特别请来了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的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请李司长做介绍。

  2021-04-27 10:00:44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徐想 摄)

李高(徐想 摄)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心支持。按照发布会的安排,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们国家在2015年向联合国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包括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在内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2020年应该说是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对外宣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12月12日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了我国自主贡献的新目标、新举措,显著提高了原有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力度,还提出了一项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的目标,这个目标也有很高的雄心水平。

  此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两会”,还有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这一系列会议都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非常明确的部署。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六个坚持,表示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近年来,我们国家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设碳市场、增加碳汇等一系列举措,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取得积极进展。同时,我们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也显著增强。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应该说,我们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一场大考,意味着我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样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也是我们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治本之策。我们将言必行、行必果,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定不移加以落实。

  去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外宣示,扎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工作,我们对地方行业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推动,突出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推动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取得了积极进展。“十四五”期间,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落实好碳强度降低的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制定并实施好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推动碳市场建设,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全国碳市场稳定运行、持续发展。

  另外,要持续推进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国际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平衡、有效实施,继续深入开展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继续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建立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就简单做以上介绍,谢谢大家。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2021-04-27 10:05:08

  寿小丽:
  谢谢李司长。下面我们开始提问,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1-04-27 10:15:04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日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2030年前的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问题。请问方案目前的进展如何,是否会考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如何去设计?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气候变化立法的问题,“两会”期间也有不少的代表或委员提到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您如何理解气候变化立法的紧迫性以及目前的进展情况?谢谢。

  2021-04-27 10:18:01

  李高:
  谢谢您的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刚才我在介绍里也讲到了,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编制是我们国家推动实现新的碳达峰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和抓手。在前期生态环境部提出这样的一个建议,现在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我们之前开展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包括围绕制定方案,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重点行业协会、地方进行广泛的座谈交流,听取意见,深入分析地方和重点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和趋势。我们为指导地方开展碳达峰的行动,研究制定了相关的指南,而且为让地方更好地来推动这项工作,去年底专门举办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培训班,让地方的同志理解我们国家达峰行动的政策导向和要求,地方在编制达峰行动方案时,边界怎么核算,有什么样的要求,对排放现状趋势怎么判断,对达峰怎么判断,还梳理了“十四五”期间的一些重点项目上马的情况,把这些工作能够在地方的层面推动下去。

  我们在行业层面,与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石化、化工、煤炭、煤化工这些行业协会进行了深入交流。一方面,我们在做研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推动行业协会从行业发展和国家达峰统筹考虑的角度,提出行业达峰的目标和路线图、主要举措。

  对于建筑、交通行业,我们也跟有关部门和相关的研究机构深入交流,包括如何推动建筑领域、交通领域的达峰,有一些什么举措。在研究基础上,形成了相关研究报告成果。实际上我们前期所开展的这些工作,包括我所提到的行业和领域,占到我们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这个覆盖面是比较广的。地方也按照相关要求在积极推动编制地方达峰方案,包括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产业特点,考虑未来的发展要求,考虑国家达峰的需要统筹制定地方的达峰行动,这项工作也都在积极推动过程中。今后我们还要和有关部门一道,共同把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编制好,继续指导地方、指导行业,把地方、行业的工作做好。

  关于二氧化碳总量控制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国家从“十二五”就开始通过对二氧化碳强度的控制来推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应该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从强度开始,也是符合我们国家实际的情况,实际上国际上很多国家也都是先提出了一个强度的目标。我们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处在一个增长的过程,通过强度的控制能够更好地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各地区减排工作的力度,在排放还没有达峰的情况之下,强度是我们主要的一个控制手段,我们认为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要考虑怎么样把强度控制和总量控制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的一个要求,实际上已经体现在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当中。文件提出,我们将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

  我们前一段时间推动地方开展编制地方碳达峰方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基础,地方的数据积累和他们对于各行业、各领域碳排放发展情况、未来趋势的判断和对未来产业发展布局、能源调整优化的考虑,对于我们下一步引入碳总量和碳强度“双控”制度,共同做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奠定了好的基础。如果能够进一步地推动碳总量的控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我们国家对地方的二氧化碳排放预算管理。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把高排放的行业纳入进来。大家知道,我们先从发电行业入手,下一步还有其他的行业,碳市场的建设也是控制行业排放总量的一个手段。目前考虑到实际的特点,考虑到行业的发展,下一步碳市场也能够比较好地发挥对于高排放行业的排放总量控制的作用。

  关于气候变化立法的问题。我们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把这项工作放到一个法治的框架下,奠定更好的法治基础,对推动有关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实际上从国际经验来看,现在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制定了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的法律,我国的气候变化立法也在推动的过程中。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发布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已经提出要研究气候立法的问题,此后我们也在推动。

  气候变化立法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立法的时机,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时机,二是用法律界人士的话来讲,法眼,就是立法本身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当然还有法律体系的问题,因为气候变化涉及面非常广,怎么解决专门立法跟其他现有法律的交叉重复的问题,要避免这些问题,聚焦于提炼主要的制度和政策。

  另外,气候变化立法不仅仅是制定一部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还包括碳交易,要推动国务院出台相关条例。法规标准也是一个组成部分。另外我们法律体系中的一些现有法律,可再生能源、污染治理、林业、农业、土地相关的一些法律,跟气候变化都有关系,今后这些法律的修订过程当中更多地把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在新的立法当中怎么更好地来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要求,从建立法律体系的角度来考虑立法的问题。

  专门立法的问题很重要,现在我们在与有关部门沟通,我们认为现在中央提出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一个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法作为支撑,我们认为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前期也有一些工作基础。下一步我们要跟有关部门,包括全国人大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合作,希望能够制定一部综合性的、专门性的应对气候变化法。我想这样一部法律对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外也可以很好地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国家形象,也展现我们要以法律的手段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2021-04-27 10:20:34

新华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新华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新华社记者:
  我想请您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哪些进展?下一步我们将会主要考虑进行哪些具体措施?就“十四五”阶段而言,我们将会有哪些具体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2021-04-27 10:25:20

  李高:
  谢谢您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倒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抓手。

  前面我也介绍了,我们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效,建设碳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加碳汇,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从“十二五”开始,我们把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这就意味着我们把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努力,碳强度实现了持续下降,“十二五”碳强度下降19.3%,“十三五”下降18.8%。2009年提出的到2020年比2005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和承诺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到2020年底,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4%,超过了我们对外承诺的目标,应该说是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这也体现了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非化石能源占比也有了比较大的提升,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大家比较关心煤炭,在整个能源结构调整当中,煤炭始终是重中之重,从2005年到2020年煤炭占比的变化可以看到,从72.4%降到了56.8%,这是一个大幅度的下降。取得这样的一个成绩,对我们这样一个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的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

  通过这样的工作,我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前面我也说到了,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排放还没有达到峰值,还会有所增长,但是我们已经扭转了快速增长的局面。

  同时,碳市场的建设稳步推进,利用市场机制来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我们也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国对于《巴黎协定》的谈判、达成、快速生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我们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要放到我们整个碳达峰、碳中和整体的布局当中来考虑。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要进一步去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本措施还是要加大力度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个延续到“十四五”、“十五五”的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落实好每一个五年规划中碳强度约束性指标。整个社会都要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中来,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公众意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前面记者提到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以及政策体系、低碳标准体系建设,这些都非常重要。另外我们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变化对我们国家造成的影响,怎么样去减少这种不利影响,这就要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升适应能力,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目前,我们的约束性指标,还有我们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都是二氧化碳,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非二氧化碳的其他温室气体的管控,另外从国际方面还是持续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体系。“十四五”是我们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来抓紧推动。“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从生态环境部的角度来讲,要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这个专项规划要跟“十四五”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相衔接,要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这里很重要的就是要采取措施,坚决落实碳强度下降18%的约束性指标,制定各领域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目标。对于地方和行业都要提出相关要求,加大监督、评估、考核力度。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前面我已经介绍了,我们要跟有关部门一道,把国家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好,跟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立足各自职能支持达峰行动的落实,要指导地方以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来制定达峰目标、路线图、时间表,而且要深入落实。

  从生态环境部的角度来讲,我们还要把碳达峰的相关工作纳入中央环保督察,发挥推动落实的督促作用。

  碳市场建设方面,我们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实现上线交易,下一步要扩大参与范围,包括扩大行业范围,也包括扩大参与交易主体的范围,目的就是使碳市场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控制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同时也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前面也提到了碳强度控制和总量控制,要把这个制度设计好。

  另外,科技方面的工作也非常重要,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对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技术进行超前部署,这里面也包括储能,一些行业的负排放技术、碳移除的技术,比如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等技术,开展超前部署、试点示范,这些工作也都非常重要。

  提高全民低碳意识也非常重要,要更好地发挥全国低碳日作为提升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意识,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的作用。

  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很多工作、很多政策还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能不能有效实施,关键还是取决于整个社会意识,如果我们有效提升了公众的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就有了最根本的基础和保障。

  2021-04-27 10:30:54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
  习近平主席上周在“领导人气候峰会”宣布中国将在“十五五”期间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我想问的是,生态环境部在这方面具体的一些工作,您是怎么和发改委、能源局协调和合作的?

  2021-04-27 10:33:43

  李高:
  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涉及面非常的广,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合作,需要协调形成政策合力。

  从生态环境部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有几项发挥我们自身优势特长的工作。比如,我们怎么样去推动地方,从落实碳强度目标的过程当中去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实际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最根本的举措还是对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落实碳强度的目标,地方对于他们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这个角度来推动这项工作。

  另外,推动相关立法工作,能够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更好的法治基础。在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要跟发改委、能源局,还有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好我们国家的达峰行动方案,未来十年,两个“五年”规划当中来持续的实施,各个部门都要提出自己的相关的政策措施。

  我们的优势还在于更好的发展碳市场。发展碳市场有助于我们推动相关重点行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为实现国家的达峰目标作出更好的贡献,在这方面我们生态环境部要着力做好。

  另一方面,我们有比较强有力的执法监督队伍,还有中央环保督察这样重要的工作,要把监督检查作为重要的工作做好,从生态环境部的职能定位出发,来跟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做好工作。我想其他的部门,包括发改委、能源局通过产业政策、能源发展的政策举措来推动相关工作。其他的部门,包括工业领域的主管部门,科技的主管部门,财税的主管部门,金融的主管部门都能够从他们的角度、从他们的职能出发来提出支持我们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一些政策,大家形成合力,共同把这项工作来做好。

  2021-04-27 10:35:14

  寿小丽:
  请继续举手提问。

  2021-04-27 10:36:50

CGTN记者提问(刘健 摄)

CGTN记者提问(刘健 摄)

  CGTN记者:
  日前,习近平主席同法德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时表示:中国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来加强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想请问我国要如何开展这项工作?谢谢。

  2021-04-27 10:38:13

  李高:
  谢谢您的提问。目前我们国家的自主贡献目标,我们的碳强度约束性指标主要是针对二氧化碳,但是我们并没有放松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工作,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在内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有些比二氧化碳增温潜势更大,温室效应更加显著,所以我们在落实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碳强度约束性指标,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好的同时,下一步,从“十四五”开始,要对包括氢氟碳化物在内的非二氧化碳的控制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习主席最近表示我们已经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基加利修正案,下一步我们要按照相关的要求加强氢氟碳化物的控制,并且我们将逐步从氢氟碳化物延伸到其他所有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都要加强管控。

  实际上,前期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对于氢氟碳化物,到2020年底,我们已经通过财政资金累计减排HFC23 共计6.53万吨。因为这种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很大,所以6.53万吨HFC23的减排相当于我们减排了二氧化碳7.64亿吨。所以,在非二氧化碳排放控制领域,中国不是没有做事,我们做了很多事。同时,我们在农业领域也有一系列的工作,比如说我国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通过化肥使用减量增效的示范,化肥使用量提前实现负增长,有效地减少了氧化亚氮排放。另外,现在大家也都知道垃圾处理、垃圾填埋都有甲烷的排放,我们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当中,这有利于提高垃圾处理能力,能够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减少甲烷排放,我想这项工作将来产生的减排效应更大。

  另外,我们在农业领域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工作,包括我们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包括中小型和大型的沼气工程,每年减少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甲烷,约合6000多万吨二氧化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开始重视煤矿瓦斯等煤层气的开采利用工作,提高相关工作力度,产生了较好的减排效果。

  在油气行业,我们石油天然气企业也是采取措施来控制甲烷的排放,如油田开采过程中的甲烷泄露防控,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围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我们发布了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相关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从制度方面来鼓励企业减少非二氧化碳排放。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开展系统性工作,包括完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报告评估技术体系,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频率,更好地摸清我们国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和趋势,加强形势分析判断。

  另外,我们准备开展甲烷排放控制的行动,包括修订煤层气、煤矿瓦斯的排放标准,与有关的省市探索甲烷排放区域治理,推动并加强重点矿区甲烷抽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工程标准。对于油气领域,要进一步加强排放控制,减少油气开采、收集、加工、运输、储存、配送各个环节的甲烷泄漏,进一步加强放空天然气和煤田伴生气的回收利用。

  对于垃圾处置和大型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的处理,要进一步加大沼气利用力度,加大对于甲烷排放的控制。

  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氢氟碳化物、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的排放控制力度,继续推动HFC23的销毁工作,推动硝酸、己二酸行业开展氧化亚氮的减排,继续推动农业减少化肥使用。目前,我们的电力设施使用六氟化硫作为绝缘气体,下一步,我们将在电网逐步淘汰使用六氟化硫,推广节能、低增温潜势的相关电力设施。另外,对于冰箱制冷行业,要提高能效,制冷剂替代工作也要进一步的推动。这样来全方位地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谢谢。

  2021-04-27 10:40:04

CNBC记者提问(刘健 摄)

CNBC记者提问(刘健 摄)

  CNBC记者:
  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韩国近期承诺不再对国外燃煤发电厂有融资支持,请问中国是否有类似计划?第二是请问新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需求有多少,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加,占比会不会有一些什么变化?最后就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中国会优先考虑在哪方面进行调整,比如钢铁、煤炭发电厂或是新能源汽车?

  2021-04-27 10:43:22

  李高:
  谢谢,您一口气提了好几个问题。

  关于对海外煤电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事,中国是应有关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开展了一些煤电合作项目。实际上,我们也注意到国际上有一些舆论要停止煤电,但是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连电都用不上,我们有没有想到怎么样去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不使用煤电用什么?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也要考虑能不能用得上,能不能用得起的问题。国际社会要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不能够简单地讲停止对发展中国家煤电厂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有助于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过上好日子,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发展经济统筹来考虑。中国完全是应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支持他们开展有关项目建设的,而且我们坚持高标准,现在我们的煤电效率已经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有一些媒体忽视了我们更大的努力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来发展可再生能源,实际上在过去的若干年当中我们更多的融资增长是来自于对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支持。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老百姓生活用电都没有保障的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一步到位,这点要实事求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中美发表了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声明中提到双方要努力采取市场行动,最大化地去支持、帮助那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是从帮助他们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电的依赖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你刚才的提问是另一种考虑的方式。中国将把更多的力量、资源投入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再生能源,帮助他们实现能源转型上,包括我们开展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也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这种光伏电站、节能设备,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

  你还提到新能源占中国能源整体需求比例的问题。实际上,习主席宣示我们提高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我们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问题也讲到,我国可再生能源或非化石能源占比是大幅上升的,而煤炭占比是大幅度下降的,而且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来讲,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化石能源的控制,特别是煤炭消费要更少。习主席提到我们要严控煤电、严控煤炭消费,就是要以更大的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也提出有力度的到2030年风电、光伏的装机目标。下一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还希望进一步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来推动整个能源体系以更快的速度来转型。我们提高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有一个指标也涉及到非化石能源占比,我们把原来到2030年20%提高到了25%左右,显示了中国在未来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过剩产能,包括高排放、低效的这些产能。加快整个工业体系、产业体系的低碳化改造,在能源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加大非化石能源投资的力度。

  煤电厂的定位要进一步发生变化,以前是主力的电源,下一步要向保障性电源和提供电网灵活性的角度转变。现在我们还需要一定的煤电保障基本民生,辅助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中国即便可能要建一些煤电厂,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满负荷运行的煤电厂,并且运行这些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也不同于以前,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没有以前那么多了。目前电网的可靠性、储能技术还没有实现革命性的进步,还需要煤电来提供一定电网安全的保障。但是我们不会再大规模的发展煤电,严控煤电,这个是明确的。

  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相关产业将来要进一步运用新技术,比如钢铁行业,要更多利用短流程工艺,要把废钢利用起来,减少铁矿石使用,铁矿石的使用链条很长,不仅排放多,污染物排放也多,温室气体排放也多。我们现在也要考虑氢冶金将来可能实现对焦炭的替代,减少煤炭消费,这些技术都在考虑。新能源汽车是我们的重点发展对象,过去的若干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现在我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好的,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也将是一个持续、快速的势头。

  2021-04-27 10:48:53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新闻社记者:
  有声音担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否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请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平衡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谢谢。

  2021-04-27 10:50:32

  李高:
  谢谢提问,您提的问题非常好,我想很多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跟我们实现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们反复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长期来看,碳达峰、碳中和要采取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效,改进工业工艺,还有包括通过植树造林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等措施,这些都是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高水平保护所需要做的事情。所以从长期来讲,不会是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因素。而且我们现在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素成本上升,传统发展动力减弱,需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模式,形成新优势。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有很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确实有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有很大的机遇。

  我们需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增长的需求,改善民生的要求,消除贫困的需要,还有治理污染的一系列艰巨任务都摆在我们面前,所以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需要实事求是,要立足国情,立足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这些关系。除了提出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还要一个五年计划、一个五年计划地去落实,要稳妥、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科学部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进展。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需要采取更有力度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充分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充分激发制度、政策、技术创新的潜力、活力和动力,我们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充满信心。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倒逼机制,也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治本之策,长期来讲,这对于我们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发展方式、发展路径根本性转变,益处很大,目标和方向是明确的。

  我们搞碳达峰、碳中和,要考虑阶段性的要求,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习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宣布,“十四五”要严控煤炭项目,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大家就可以感受得到,我们既有长期目标的雄心,也有实事求是的工作部署和安排。加大对煤炭消费控制,要避免对电力系统相关产业行业造成重大冲击,要减少短期负面影响。

  同时,要对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释放明确强有力的政策信号,对相关产业行业给予非常稳定的预期,控制煤炭或者化石能源的消费,就意味着我们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的经济在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满足,能源需求还要增长,这个增长就需要可再生能源发展来弥补,要释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信号。相关金融机构、相关企业开展可再生能源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相关项目,有很大好处,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新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工作岗位,都有非常多的好处。谢谢。

  2021-04-27 10:55:44

  寿小丽:
  谢谢李高司长,谢谢记者朋友们的参与,今天的吹风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2021-04-27 10:58:50

责任编辑: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