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发布

上海绿色自治地图:广泛社会参与的绿色发展

2021-01-29 14:54:48 sisd 321
介绍

上海绿色自治地图项目是以绿色为入口,由专业社会组织发起的旨在促进居民参与、自治的能力和社会交往,提升街区活力,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城市生态发展的社会创新实践。2014年 12 月上海“四叶草堂”组织在杨浦区一条废弃的火车轨道边建成第一个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火车菜园”,2016 年 6 月培育出第一个住宅小区内居民参与的社区花园“百草园”,2016年 7 月在商业和住宅混合公共区域内建成“创智农园”,2017 年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建成 40 个社区花园,逐步形成了具有四级结构的绿色自治版图。

实践的目的

生 态 城 市 、 绿 色 发 展 背 景 下 的 社 会 包 容 研 究 , 既 是 生 态 城 市 路 径 的 社 会 营 造(empowerment),也是社会治理路径的绿色发展(development)。赋权的营造,是落实城市的人民权利而实现城市发展,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生态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而当发展是以绿色为方向时,其利益是共享的利益,也必须走共治的道路,即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而不排斥任何人群时,才是可实现也可持续的。生态所以既是环境议题也是社会议题,皆因只有动员广泛居民参与的生态和绿色发展,才是最具社会包容性和普惠性的城市发展。上海“绿色自治地图”项目,发起者是专业组织,主体行动者则是社区居民,绿色只是入口,通过生态建设参与,目标是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街区活力,并探索共治共建和共享的社区发展之路。绿色自治地图,绘制的不仅是逐步遍及上海的生态版图,也是上海方兴未艾的社会建设版图。项目以“专业组织运作的社区花园”为基地,逐步培育“居委主导、居民参与的社区花园”,影响生发出“完全居民自组织社区花园”,以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种子漂流行动”,快速形成以种植为主题的社会参与地图。这些以“身边的自然、都市的田园”为主旨的大小园地正在逐渐成为社区幼童家门口的自然王国以及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和象征物。此项实践,体现上海城市绿化过程从政府主导向居民自主的转变,以及城市绿化的维护从政府全包到居民自发参与的转型。

主要利益相关者和伙伴关系

社区花园是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方式进行园艺活动的场地,是实现社区有机更新,促进社区营造与社区共治的空间载体,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合作伙伴包括社区居民、在地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企业和街道政府。

项目/活动的实施

上海绿色自治地图是由散布在上海城市中各个社区花园构成的,单体社区花园的营造可以分为在地调研、策划、设计、营造、维护、管理等环节。通过培育居民社区主人和社区共同体意识,让其认识到社区土地、社区情感背后的价值;通过让居民自身参与设计建造,让其了解和接受社区花园建设的整体方向和目标;通过政府宣传引导,提高居民意识,吸引公众参与;通过借助社会组织推动,融合多方资源,举办社区营造工作坊;以“点”带“面”,挖掘社区积极分子。经验显示,居民参与其中的环节越多、时间越长,单个花园项目就越顺利。以杨浦区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的“百草园”为例。首先,社会组织与居委会共同着手建立内部议事平台,打通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沟通屏障,给予不同人群表达诉求的权利;基于小区调研和多方沟通,专业社会组织的帮助设计图纸;小区积极分子尤其是小区花友会整合居民力量,自己动手建成了百草园。以百草园为搭手,小区目前已形成两个自治组织,成立公共微信群,自发安排花园值班,探讨如何扩展老年人活动空间等社区问题和矛盾,这些超越花园本身的讨论,加深了居民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在地归属感,可喜的发现,相比较花园建设初期出现的居民偷花现象,现在居民会把自家植物带到花园与大家共享。

结果/产出/影响

2017 年 1 月到 2018 年 12 月,专业组织“四叶草堂”运作的社区花园“创智农园”、“火车菜园”开展社区活动超过 200 场次,包括自然教育、亲子、公益、学术沙龙等多元主题,主办 25 场工作坊和培训,直接参与人数超过 7000 人次,接待超过 180 场超过 3700 人次国内外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企业、政府等访问,引发各类媒体关注和报道。创智农园和火车菜园作为社区营造的示范性基地,对于上海绿色自治地图整体版图而言,承担了社区营造项目培训、孵化社区自组织的角色功能;

目前,居委主导、居民参与的社区花园建成超过 50 处,居民自组织社区花园超过 300 处,分布在上海各个街区,明显改善了社区公共环境,激发了居民自治精神,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双向增长;“城市种子漂流”行动已发起塘桥疗愈花园漂流计划、郁金香公益种植计划、牵牛花种子计划等,超过 2000 人次直接参与,增进了人与人之间和上海城市的温度。以郁金香种球项目为例,2017 年9 月,“四叶草堂”对荷兰大使馆赠送的 5000 枚郁金香种球发起了认养行动,500 份被认养郁金香的种子(3-50 枚不等)中有 80 份被种植在公共空间中,活动收到超过 500 份种植照片反馈,同时开展郁金香主题的儿童自作美术作品的展览和义卖,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 1160 余人直接参与相关活动。


上海绿色自治地图项目是由同济大学景观专业的教师发起的社会组织“四叶草堂”做起来的,但做成现有的格局依靠政府政策的转向,街道政府、绿化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在地企业,以及居民的自治实践。 首先在政府层面,大尺度的空间生产,在社会后果上不可持续,在空间资源上也难以为继, 2016 年上海各区征收土地的数据显示,中心城区已拆无可拆。2015 年上海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被学者认为是标志城市更新从增量开发到存量挖潜转变的里程碑文件,文件提出的“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最核心的是“以人为本的空间重构和社区激活”。在此背景下,上海市绿化局提出居民绿化自治的概念,进而,杨浦区将公共地的绿地营造和公共服务的权限授予社会组织,既是创新之举,也是顺应大势。在企业层面,如“创智农园”这一社区花园示范和孵化基地的成功和瑞安地产直接相关,其理念信奉不但要造房子,更要造社区,它有动力支持专业人士将原本的荒地改造成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这有利于其地产的价值,也为其大学路社区增添一个活力场所。第三,居民是项目的真正主体,在我国体制等因素限制下,居民社区意识比较淡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度很弱,社区生活共同体建立相对困难,这也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最需要耐心的部分,如若发生改变也是最让人欣喜的部分。


项目经验显示,广泛社会参与的绿色发展模式,或言,具体到每一个社区花园建设,具有较高程度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尤其是在中国的国情背景下,由绿色、花草、瓜果入手的社区治理和生态建设,是政府放心、百姓欢迎,各方都乐于接受和支持的方式,且以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形式得以持续和扩展,而且以较快的速度在上海市以及其他大城市被学习、取经和效仿。项目运作组织“四叶草堂”在前期成功运作了“火车菜园”、“创智农园”、“百草园”等,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性,被上海市各个街道政府接受并引进模式,从 2017 年开始,社区花园开始在上海市遍地生花,实体花园达到 300 余个,武汉市、成都市、长沙市等各地学习者纷至沓来。这一结果并非自然结果,而是项目运作组织积极总结经验并推广模式:

1、开展专业培训和工作坊,面向社会招募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模拟与实地操作等多种形式与学员进行分享与对话;2、与社会公益基金组织合作开展“萌芽计划”,向有志于改善社区绿化环境、打造社区花园的热心市民或市民团体,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提供全程专业知识。通过对这些学员的培育,让其影响更多社区居民自发地加入到社区花园营造中,并对社区营造提供专业指导;3、建立示范点,积极接待和重视来访者,多渠道推广理念和模式; 4、出版《共建美丽花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开发社区营造课程体系,以不同形式传播社区营造的方法与理念,影响并指导更多人员以较低的成本开展社区花园实践。


总结

经验借鉴:
1. 多元共治
影响社区花园发展战略的主要要素:专业组织的理念和行动;政府态度、基层部门干部的积极性;整体社区自治条件。专业组织有着明确的恢复居民自治能力的理念和实践路径,是社区花园成为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发展并举的关键;政府对社区花园成为社区治理抓手的认可态度和基层部门部的积极性决定了社区花园有合法性、有资金在区域层面的整体性推进;整体社区自治条件好的地区,则是能快速的挖掘到社区领袖并形成一呼百应的社群效应,政府主导的社区花园项目更系统化更规模化,但自治性群体培育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居民自治发起的社区花园则相反。
2. 参与式设计和后期运营
社区花园不仅仅是关注生活空间的硬件改善,而是通过社区营造来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部分,所以社区花园成功与否在于参与式的设计和后期的运营:第一,区域性需要植根本地文化,将历史人文和社区记忆与空间相互结合,让使用者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二,借助社区活动组织和培训激活社区,培育社区内生力量;第三,共享性需要保持开放的氛围,从标识、导览系统到管理设施,都呈现一种开放的界面,引导社区成员通过合适的途径加入社区花园运维队伍中。
3. 绿色生活场景的自发营造
社区花园不仅是自治与参与的入口,也是自发整合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的共同营造绿色生活的绝佳场景。自主绿色空间规划与营造、在地自治社团的管理运维、在地资源的就地降解循环利用等带动的创新绿色生活方式,使社区花园系统在都市有机更新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分析:
1. 快速铺开带来的同质化问题
社区花园在上海的推广得到了很多街镇系统的认同,为了短期内求得效果社区花园项目在多个社区被要求同时开展,导致了花园同质化的问题。好的社区花园应该是改变小区环境同质化,营造社区特质,增进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利器,但发展速度过快,缺乏深入的前期调研,对社区文化和生活气质没有充分掌握,会影响到社区花园将社区的性格表达出来。
2.可食植物种植命题下的公共政策和“公”、“私”领域问题
可食植物营造的绿色是城市绿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食植物种植是生活方式化的社会广泛参与的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上海绿色自治版图中的种植主体以观赏性植物为主。城市公共空间以及社区公共空间中“种菜”目前在中国城市绿化政策上不被允许,不具有合法性,是城管的一项整治内容。居民在社区种菜经常出现公共空间私用的现象,背离社区花园共建、共享的原则。
3. 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认知和评估偏差问题
政府在中国社区发展中的角色至关重要。首先,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居民绿化自治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往往会影响借由绿化激发群众和社区活力的深度和效度,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政府角色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但还需更进一步理解社区营造的内涵和要义。其次,基层政府对社会组织服务购买的效果评估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景观工程项目的习惯,着重于工期和景观效果,相对轻视居民自治参与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