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

嘉宾专访 - 吕建中:推进ESG的进程中要做到系统性、适应性和平衡性

2023-11-24 15:51:50 mana 67

图片

吕建中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绿色低碳分会副会长

Q

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自己,包括您关注的领域和议题。


吕建中:我是ESG及可持续商业战略的先行者,已经在这一领域坚持不懈地耕耘了20多年,影响了一大批企业家、企业高管和创业者以及职业经理人,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个人的职业经历主要是曾担任过多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领导人,帮助这些企业推进本地化商业战略、业务增长、组织建设、持续改善、员工发展、品牌和风险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我现在还担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绿色低碳分会的副会长,以及国内可持续发展及ESG方面的智库专家和行业奖项主席、评委,在浙江大学联合国际工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南开大学、交通大学等商学院的客座教授,以及子牙商学院、商道学堂、联合国训研所ESG高级研修班的授课教授。


这些年来我持续专注的领域主要是:可持续商业战略及可持续商业模式,ESG的管理体系(包括架构和机制、实践路径、将ESG整合到企业战略和运营中的方法论及实操工具、信息披露、价值实现、ESG数据的数字化及智能化)、可持续竞争力、可持续供应链和绿色低碳物流产业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与整合、风险和危机管理、组织发展以及企业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转型变革管理,还有就是ESG标准、报告框架、披露评估。


除此之外,这些年来我还一直担任企业董事长、CEO及关键高管层的教练,帮助企业家和高管们超越自我,在愈加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找到企业增长与发展的新机遇、新路径、新模式。


Q

2023向光年会将在11月28日-29日在深圳举行,年会的主题和您关注的领域非常契合,叫做“ESG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创新——ESG生态大会”。作为一名ESG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家,从您的角度来看,企业为何亟需在当下谈价值创新?


吕建中:首先,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巴黎协定》中提出的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以内,并尽力不超过1.5摄氏度)、ESG投资(整合ESG因素到投资组合策略对公司估值的重大影响)、ESG法规和政策(国际、国内、行业)对推进ESG实施的时间表和强制性趋势日益紧迫。


其次,头部企业在ESG实践方面的快速推进,对其上下游供应链产生了显著的刚性传导压力,影响到这些企业的竞争力。 


ESG正改变着商业活动的游戏规则,企业的战略空间也已经发生了迁移,因此企业的战略定位、战略思维、战略设计都需要重新审视并做出系统性、适应性、平衡性的调整才能应对新的ESG相关联的风险、挑战,并从中识别和把握机遇,否则企业的增长与发展将面临与ESG赛道脱节而带来的重大障碍。


ESG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称之为可持续商业战略引领的新的价值创造活动。这个价值创造包含了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始终是企业在推进ESG路径中从切入点、到立足点、到平衡点、到制高点的绩效考量。


以往企业是从单一财务绩效表现来考量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在ESG视角下,企业需要向多重利益相关方价值衡量的方向转移。同时,企业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取得企业增长与发展、获得企业价值的同时,创造出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和谐的效益?”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徐永光先生曾提出的关于“公益向右,商业向左”的观点。这几年ESG的发展,对徐永光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回答。我认为,ESG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左和右两个矢量方向上找到向中间靠拢的坐标点,或者说是向这个中间的平衡点进行变革、转型、升级。变革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绿色低碳高质量的可持续商业。


我们衡量变革和转型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有没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成果(经济、社会、环境三重价值)。ESG突破了传统的以单一财务绩效来评估企业价值的片面性和思维桎梏,打开了新的价值衡量维度。这就需要在衡量价值创造活动以及价值标准方面,找到通过创新来实现价值的途径、方法、技术手段等解决方案和衡量体系。


这些创新也体现在价值理论的创新和迭代、体现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创新,同时体现在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组织及管理体系的创新;以及企业外部构建新的多重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价值生态的创新。这是一个紧迫性和现实性的挑战。


Q

您提到了价值创新的诸多途径,以及面向价值创新需要切实的参与,背后少不了“人”的话题。本次向光年会也是以“ESG生态大会”作为主题后缀,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了解到您本人长期为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作为ESG生态中的一员,您方便介绍您可以给企业和个人提供什么支持吗?


吕建中:“生态”这一词对我来讲,意味着许多利益相关方一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共同进行“探索、突破、创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迭代的过程,需要有长期主义的信念和持续不断的努力。


目前,我们尚未拥有成熟的ESG实践体系和价值衡量体系,且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区域、发展阶段均不同,也无法用一个模板来照葫芦画瓢。因此,我们在这个正在兴起的ESG生态中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ESG理论和经验,就很有必要。


以此确保我们在推进ESG的进程中,尽可能做到系统性,不是零零散散的;做到适应性,需要适应我们中国企业所处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做到平衡性,即在实现企业价值和创造社会及环境效益方面要取得平衡,在推进上下游的ESG实践当中要取得平衡,在改造老旧产业和企业与发展新兴产业之间取得平衡。


作为可持续商业战略及ESG实践的早期先行者和开拓者,我会以独立的视角来洞察问题,洞察风险、判断挑战和机遇。


在过去的20多年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探索和复盘过程中,我与同道者们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可持续商业战略设计和ESG实施的方法论,应用这些来自第一性原理思考的、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实操方法,引领和指导企业及企业家们提升认知能力、加强战略思维能力、改善领导能力,为他们赋能并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经验和工具。


在为企业家们或公司董事会、企业高管层做教练时,我会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方法论和工具带入教练进程,润物细无声地启发他们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突破,进而自我激励,去带领他们的团队向可持续商业转型,开启变革之旅。


Q

可否具体分享下过往您所做的工作,这些工作如何为企业或您曾经帮助的个人带来改变?


吕建中:好的。作为企业教练,我在山东、浙江、江苏都有固定的企业家群体,一起跟随我学习、发现、觉醒、行动;这是一群需要被引领进入变革、转型、升级之路的企业家。


比如在浙江,我担任了中国匠心企业家峰会常务副理事长,以匠心企业家为平台,深入到工厂一线,指导企业的战略思维;在山东也曾有十几个企业组成的私董会,来协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理论,并将学习成果落实到企业中,固化为先进的流程;在江苏,我们和国资委合作来推动江苏国资委体系的企业转型升级。


通常,在我教练这些企业家或企业的过程当中,我会带着这些企业家们耐心地进行问题的诊断,引入批判式思维的方法,反反复复地诘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找出真正的问题;通过问题甄别,帮助他们找到进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入口,此时进行战略设计才有现实意义,否则就会浮于表面。


有时我也会帮助企业沿着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向探索一些项目的优化、运营的改善,把ESG当作一个视角,常常会帮助这些企业家发现他们原有的依据单一财务绩效考量的项目、运营,都存在着片面性、碎片化的、甚至未能涵盖的风险识别,ESG在这里起到了将战略思维提升到系统性、完整性的高度的作用,这就是我所说的帮助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打磨和完善。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其中一些企业接纳了可持续商业的理念和方法,正在向可持续商业转型,有的已经获得了成功,如伊利、上海家化、中集、如新,还有中小企业如天铭、北辰、第二树等。


我做的另一方面的工作,是影响和推动行业认知和共识。我主要是通过在多家主流媒体担当专栏作者的角色,经常撰写可持续商业或ESG相关的论文;或在大型会议和论坛上做主旨演讲或主持圆桌对话;有时我也会利用专业领域的微信群、我自己的公众号、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来分享非常有指导意义的案例。


此外,我也促进企业对GRI标准的认知,让更多的企业了解GRI、使用GRI、用好GRI来做他们信息披露的底层架构设计。最后,我的工作也包括影响企业家、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在他们的个人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商业的理念,发展并培养未来可持续商业领军者。


Q

您刚刚提到的对象,可能已经意识到了ESG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商业的重要性。那如果要您给出一个建议,帮助尚未实践ESG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或个人更新认知,找到变革路径,帮助他们创造更高质量的价值,您的建议是?


吕建中:我的建议就是不遗余力地坚持与企业家和企业做有实际意义的、接地气的、懂商业逻辑并能够引入社会逻辑的对话。我们不能很空泛地谈对社会对环境的贡献等等,因为这些不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企业自身增长和发展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那些对企业有针对性、适合与企业家和企业交流、并且能触动这些企业家的话题和爆点(在这方面,我比较有教练的实操经验,已经千锤百练了,我往往能抓住对话对象的注意力和焦灼点,善于循循善诱地让对象自我发现、自我突破),让他们由从追求短期利益向追求长远价值的思维而转变。


Q

那具体怎么做呢?


吕建中:我一般从问题入手、从焦灼入手、从企业家的豪言壮语入手,一层层剥洋葱。然后从ESG带来的游戏规则的改变和战略空间的迁移再入手,帮助企业家意识到这是直接影响企业增长与发展的现实性和紧迫性问题。


进一步,帮助他们认知到商业的逻辑和社会的逻辑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符合现在的商业活动发展规律,从而让企业家自己体会到:“我不能够只想自己怎么赚钱,我必须要明白,企业是在社会和环境当中,必须正向地符合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逻辑,才能够长久地赚钱。”


这一系列先后衔接的对话,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帮企业找到社会-经济-环境价值创造的路径。有了路径,企业对ESG的接受度就高了很多,因为这相当于帮助企业和创业者拓宽原有的比较有局限性的思维或已有的传统商业模式。


在结束对话之前,还必须做一件事:“把觉醒、发现、超越”的具体内容落到可以跟进的实处。”


“实处”的意义是帮助企业识别或者厘清自身的重大性议题,也就是我们讲的实质性议题。这些议题是影响到企业自身商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同时也是回应对社会和环境诉求最强烈的那些方面。将这些议题甄别出来后,就为企业的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找到了一个基础,来构建新型的企业战略。


Q

回到2023向光年会,您将会在年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哪些活动或共创?


吕建中:我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个是主持关于“社会价值创新增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向光对话,还有一个是准备开办关于企业向可持续商业转型过程中变革管理的路径规划分论坛“ESG驱动的组织变革:走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


Q

在当下进行“ESG驱动的组织变革”主题讨论,其必要性是什么?您认为哪些人群可以或应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您希望参会者通过活动带走什么?


吕建中:我希望企业的“一把手”,包括董事长、董事会成员或者企业的C级管理层,能够参与到此次讨论中来。另外推动ESG发展的政策监管部门、报告评级部门、研究机构、投资人等也可以加入。


我特别想分享为何将此次分论坛的主题定为“ESG驱动的组织变革”。企业变革的主题,往往是被忽略的,或是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推进ESG进程中必须要做的系统工程。


我认为企业是没有办法通过浅层次的ESG报告编制,进而实现可持续商业并实现价值创造的;也无法通过照猫画虎的ESG项目式的任务,而实现可持续商业并实现价值创造;也无法通过碎片化零散部门的ESG活动,而实现可持续商业并实现价值创造。


只有在ESG架构、ESG机制、ESG管理、ESG衡量、ESG文化等新型的企业形态和战略及运营中;在新型的商业模式、新型的客户及消费者关系、新型的供应商关系、新型的投资者关系、新型的参与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生态、以及企业家、企业领导层、企业业务单元及职能部门、企业每一位员工都能有ESG的新型认知、新型行为、新型协同的情形下,ESG创造经济社会环境价值这件事情才有可能持续地发生。


所有以上这些,必须靠有目标、有规划、有策略、有系统、有衡量的整体变革来完成。我曾经举过英特飞的案例。


英特飞是一家全球在地毯行业领先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它面向零碳目标进行企业变革,设定了变革的目标:在2020年实现碳中和、零碳。


英特飞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一开始就为自己启动了向可持续发展的变革路径,更加环保、低能耗的去开发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经营、使用、回收;并在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当中,进行了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了它的商业价值。


Q

是的,针对英特飞的案例,您此前特别总结出了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VICTORY”变革转型战略模型。作为2023向光年会重要的共创伙伴,您觉得本次年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可以请您分享几个特别“值得一来”的理由吗?


吕建中:我认为年会的亮点主要体现在议题上,把ESG的实施放在“价值创造”的高度,不是简单的讲如何写ESG报告、怎样降低碳排放,而是把这些工作放在一个对于企业、社会、环境有价值的高度上。


我认为,值得来年会听更加深入的ESG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值得看年会中如双碳背景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可持续金融发展机遇、ESG驱动的组织变革、ESG与品牌影响力等分论坛,转型变革的实操方法、实用的工具。


Q

一场大会组织起来,在人力、资金、时间等方面投入都是巨大的,作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家,和年会重要的共创方,想请您分享下,当大会结束后,您认为如何衡量这场大会是否成功?


吕建中:我认为有几个可供参考的衡量标准。


首先,差异化,这次年会的差异化也就体现在我刚刚提到的“亮点”——价值创造的高度上。


其次,要看大会的参与规模、行业覆盖率、企业参与度、企业家反馈。


我认为还要看会议议题研讨成果的深度、现实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也就是从当前和未来两个尺度来看大会是否成功。


另外,会后我们最好能追踪一下,这次大会到底产生了什么新的行动?深化了哪些已经开展的行动?也就是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看。


最后,这次大会本身是个低碳会议,我希望能够计量一下碳排放的节省,看大会是否真正以身作则、知行合一。


采访/编辑:张明珉


- End -